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资讯>正文

宝鸡凤翔:非遗技艺焕发生机 吸纳就业助力脱贫

2019-06-25 15:35:0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0评论

分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手工织布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然而在今天的凤翔县,这一传统产业非但没有落寞,反而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6月20日,“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凤翔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记者们循着明快的机杼声走进工厂,看到一群“织女”使用传统手工织机熟练快捷地织布,织好的布匹颜色鲜艳,与我们日常多使用的机器织布相比更亲肤,更有质感。


“织女”们熟练快捷地操纵机器织布

据凤翔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宁卿惠介绍,关中手织布又名土织布、老粗布,土织布技艺是一项传统的纯手工技艺,织造工艺复杂精湛,拥有几千年历史,曾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色彩亮丽象征性强,图案花色寓意浓厚,织造工艺繁琐复杂,关中民间土织布已被列为凤翔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5年,在国外偶然的一次发现让从小跟母亲学习织染技艺的宁卿惠意识到土布市场非常广阔,大有可为。随即,她回国筹集资金,购置了80多台手工织布机,成立了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先后在凤翔县彪角、陈村、田家庄等镇组织培训16期,对800多名农村妇女免费进行非遗培训,教授土织布技艺,对于行动不便和不能离家工作的农村妇女,也可将织布机搬回家按标生产产品,公司再进行统一回购销售。通过这种模式,解决了周边村镇200多名农村剩余妇女就业(其中包括几十名贫困妇女),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以“订单生产+贫困户”扶贫模式助推产业扶贫。众多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织好的布匹颜色鲜艳 摸起来颇有质感

56岁的村民梁格仙是一名在该厂上班的“织女”,她来公司织布前曾在药材公司打过工。2018年10月,梁格仙进入凤翔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学习织布,目前每月收入基本在2000元左右。

据了解,近年来彪角镇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以白酒酿造、药材、花椒、苹果种植、传统手工“五大产业板块”创新推进“5+”产业扶贫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土地流转带动发展。同时,彪角镇以产业脱贫流动现场会,土织布、服装缝纫技能培训会等形式,增强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宁卿惠

“我们的产品恰好迎合了一部分人返璞归真的理念,创新制作的枕头,床品,休闲服装,围巾等300多个成品,远销法国、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生产的速度仍然赶不上销售。”宁卿惠说,2019年开工建设土布织染传承与扶贫产业开发基地及关中土布特色小镇,建成后预计将带动当地1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200多名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土布织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好更大平台。

(注:图片有主办方和记者张静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