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率先脱贫摘帽, “户分三类” 精准帮扶到底精准在哪?
2019-06-28 10:47:59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0评论
近年来,商洛市镇安县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县情实际,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根据贫困户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因素,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切实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扶到了关键处。
2018年在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脱贫攻坚指挥部下发文件在全省推广。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同志实地调研后指出,“户分三类”经验抓住了脱贫更精准、更公平、更完善、更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完善了扶贫工作体制和措施,全国都能学习借鉴。
做法
1、完善信息夯实基础
镇安县在现有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户逐人对贫困户基本信息进行再核实、再补正。重点开展对家庭人口、劳动力、从业情况等“九核”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户纳入“九个条件”,全面开展摸底评议、核查备案和采集录入,2017年以来,全县将563户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对象予以标注清退,对190户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农户进行识别建档,做到了应进则进、应出尽出。
2、系统研判据实分类
依据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劳动力状况,结合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把贫困户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有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身体基本健康、劳动力相对充足、有稳定脱贫产业的贫困户确定为有劳动能力户,然后再对照户脱贫的五条标准,把已经达标的确定为放心户,一项以上没有达标的确定为缺项户。
二是弱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劳动力弱、劳动力相对偏少、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确定为弱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弱劳动能力户中,经过帮扶当年可以达标脱贫的确定为可脱户,不能脱贫的确定为沉底户。
三是无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全部因病、因残、因年龄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定为无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无劳动能力户中,达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特困供养户;不够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兜底低保户。
3、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根据贫困户划分的三种类型,在逐户找准找全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照脱贫退出标准,按照缺啥补啥、需啥帮啥的原则,逐户逐人制定扶持措施。重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帮扶:
一是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产业帮扶。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户落实两个以上中长产业,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一定的奖补。对缺项户,列出缺项清单,重点落实补短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按期脱贫。比如对安全住房不达标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予以保障,确保按期入住;对安全饮水不达标的,通过新建和改建供水设施,确保有水吃且水质达标等。
二是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就业帮扶。主要落实到人帮扶措施,对有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就近就地安置公益岗位,或安排到扶贫工厂(车间)稳定就业,或组织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吸纳就业。全县扶贫工厂(车间)安排贫困户就业2900余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吸纳就业4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5万元。
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人口,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变“送”为“奖”、建立“扶贫超市”变“捐”为“购”,强化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对可脱户,重点用足用好各项扶贫政策,逐人制定帮扶措施,倾尽全力、穷尽办法帮其脱贫。对沉底户,重点增加家庭收入,保障住房、饮水安全,落实教育、健康等扶贫政策,在2020年前一个不少、全部脱贫。
三是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政策兜底。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保证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和生活用电全部达标。对特困供养户,进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全县建敬老院20所,集中供养1303人、分散供养2539人;对兜底低保户,主要落实A类低保,全县保障898户1416人。
成效
全县2.5万户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镇安县通过以上“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告,宣布镇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具体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实现了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底,全县2.5万户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9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增强了造血能力。1.9万户6.9万人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改善了农村面貌。全县三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059户,实施危房改造3853户,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培育了一批文明家庭,实现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破解了工作难题。三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亿多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4亿元,撬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7亿多元,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投入。
锤炼了干部队伍。出台《六条铁律》和《考核奖惩办法》,让一大批干部走出机关,下到基层、干在一线,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增强了农村工作经验,也拉近了干群感情,还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资源。
启示
找准“贫根”精准下“药方”
镇安县采取的“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找对了方法和路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目前,镇安在全省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总结“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措施可用三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主攻点和发力点。
找准帮扶切入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实施“户分三类”,对贫困户逐户“体检”、逐户“会诊”,列出所有致贫原因,逐一制定帮扶措施,找准了“贫根”、开准了“药方”。
找准了帮扶工作的主攻点是哪个,通过实施“户分三类”,划分了主次,明确了重点,找准了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确保了把有限的资源、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了紧盯靶心、聚焦难点、精准发力。
找准帮扶工作的发力点在哪,就是通过实施“户分三类”,找出了每一户贫困户脱贫退出的短板和缺项,对已经达标的销号巩固,没有达标的聚力补短,真正做到了一户一法、缺啥补啥,精准滴灌。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0评论 2614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