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资讯>正文

“草根调解员”筑起乡村社会治理“隔离带”

2019-07-02 15:59:24

来源: 延安新闻

0评论

分享:

邻里因宅基地纠纷大打出手,交通肇事后受害方难得到赔偿,家庭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都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困扰基层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甘泉县,散步在各个角落的“九平调解室”和“草根调解员”,为乡村社会治理筑起了一道“隔离带”,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外。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近年来,随着新型能源落地运营、全域旅游兴起、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群众对法治保障需求、民主权益保障意识明显增强,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矛盾纠纷也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亟待引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调动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这是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九平调解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的真实写照。这些“草根调解员”活跃奔走在田间地头,充分发挥着人熟、威望高、经验足、办法多,善于穿针引线的优势,调处农村各种棘手矛盾,用“民调”的办法补齐了“官调”的短板。

1.png

说起“九平调解室”,当然要从樊九平这个调解带头人说起。樊九平1968年出生在桥镇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给生产队放羊3年后,1985年3月拜陕北说书艺人张俊功为师,跟随其学习陕北说书,辗转于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山西省份的农村,这期间也了解了不同地方的土风人情,见识了人世百态。

“后来说书市场不景气,我就回到村里,从村组长开始干起。慢慢利用自己外出的见识,说书的技艺会调解村里家庭矛盾等鸡毛蒜皮的事,弟兄间财产纠纷、邻居间的宅基地纠纷都会涉及,好像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6月28日,樊九平告诉记者。

化解群众纠纷的“和事佬”善解百姓心结的“金钥匙”

作为一名乡村调解员,心里要装得下“麻烦”、装得下“群众”,不怕务工,不计报酬,无偿调解,樊九平有时外出调解的交通费、伙食费都自己负担,也不计较当事人的冷言冷语,在调解新庄科村王某与安塞打井队致伤赔偿纠纷,先后三次去延大附属医院协商,最终为王某赔付医药费、误工费、二次手术费等共计20万元,一次性了结。

“很多矛盾纠纷本质意义上就是法理情之间的平衡问题,调解就是在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樊九平说,“尽自己所能在调解过程中找准这个平衡点,让当事人各方满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微信图片_20190701111018.jpg

2018年4月20日,桥镇玉芽沟村民刘某在自己院子修建平房,因为影响到邻居李某家的日常出行,遭到起阻拦。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后请来樊九平来调解事端。樊九平现场查看宅基地手续,丈量后发现刘家没有多占,但平房修起后确实会影响到李家的出行。

樊九平从邻里相处之道出发,讲述“六尺巷”的故事,提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解决方案。通过耐心沟通,两邻居各退一步,刘某主动将平房后移5米,作为回报,李某则给老邻居干两天活帮助修建。“化干戈为玉帛”,这事很快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刘李两家也成为全村邻里相处的典范,邻里关系十分融洽。

据了解,截至目前,“九平调解室”共化解各类纠纷135件,占桥镇全乡纠纷总数的92%,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群众形象地称“九平调解室”为化解群众纠纷的“和事佬”、善解百姓心结的“金钥匙”。

甘泉全县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九平式调解组织”创建,涌现出了曹宏伟、贺兰柱、郭兰成、李继福、南志文、张启明等一大批“九平式”优秀调解员,他们立足村情民意、着眼长远,创新机制,勇于担当,统筹协调,讲究策略,注重效果,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有力提升了全县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使“九平式调解”模式成为甘泉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中的一个“知名品牌”。华商记者 贺秋平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